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0日下午3:30
发布地点:市政府三楼1号会议室
发布主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打造区域性制造强市
发 布 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王铁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投资与技术改造科科长 王强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节能与综合利用科科长 李文一
主 持 人:市委宣传部外宣和新闻发布科三级主任科员 韦泽宇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的到来!首先我向大家长期以来对阜阳工业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打造区域性制造强市”这一主题同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及市委六届七次相关会议部署要求,持之以恒抓项目、育企业、强产业、促转型、优环境,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区域性制造强市建设。
工业生产增势平稳。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围绕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建立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机制,持续开展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居全省第9位;3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67.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1.2%、46.1%,合计拉动全市增长3.5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千方百计抓协调、促开工、保要素,想方设法疏堵点、解难点、赶进度,推动工业项目提速快进。截至11月底,全市在库工业项目686个,其中亿元、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分别282个、52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59个、22个。1-11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2.8%,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217.9%,分别拉动工业投资、全部投资增长21.8、7.2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加快壮大。推进工业企业龙头培育,80家龙头培育企业1-11月产值同比增长13.3%,拉动全市增长4.7个百分点,昊源化工等9家企业入选2024年安徽省亩均效益领跑者企业名单。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7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9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部通过复核;目前共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42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加强规上工业企业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0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达1478家、居全省第8位。
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加快各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2024年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2024年报送部省产教融合合作项目19个,推荐申报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大科技项目18个。积极打造工业精品,前三季度培育安徽省新产品33个、阜阳工业精品20个;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安徽工业精品67个、阜阳工业精品177个。
数字赋能推动发展。加大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市域5G网络、光纤网络全覆盖,到11月底,全市新建5G基站2688个,提前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累计建成5G基站11104个。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前三季度新增数字化改造企业391家,年度任务完成率104%;新增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6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个、省级绿色工厂10家,绿色低碳转型案例入选工信部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聚焦“6849”产业布局,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区域性制造强市,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提问:
1.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请问我市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课,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市工信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是提高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围绕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目标,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三季度,我市391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占年度任务104%,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64.5%,累计覆盖率全省第六。二是打造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突出示范带动,打造典型标杆,2024年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其中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数字化转型龙头企业典型示范,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典型示范,太和经开区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三是开展企业数字化诊断服务。组织开展2024年数字化诊断,帮助216家企业梳理数字化转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改进方案,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
2.我们了解到,近期我市绿色低碳转型案例入选了工信部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请问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吗?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我市坚持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锻造产业绿色竞争优势。一是稳步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制定工业节能重点工作要点和节能监察年度工作计划,部署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2024年,对15家重点用能企业2023年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6家企业开展工信部专项节能监察;对8家工业企业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并提出节能技术改造建议。二是促进再生利用规范发展。推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规范提升,目前全市拥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企业11家,居全省第2位。开展废钢铁、废塑料等行业规范企业事中事后管理,指导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做好电池溯源管理。三是加快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四位一体”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2024年,我市10家企业新获评省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进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公示名单。目前我市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3家,居全省第4、皖北第一;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6家,均居全省第2、皖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