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阜阳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历史任务,也是保障阜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路径。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阜阳市工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阜阳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
工业是增强城市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发挥阜阳市区位、交通、政策、农业、人口五大发展优势,紧抓“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推进制造强市战略,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等,作为未来五年阜阳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三、编制过程
2020年9月,市经信局启动了《规划》的前期调研等相关基础工作。2021年1月18日召开了规划破题会,明确了《规划》的思路及方向。2021年1月至3月,先后开展了两轮调研,深入了解、全面掌握阜阳工业发展情况。2021年3月底,形成了《规划》初稿。2021年7月28日,召开规划评审会,邀请相关专家对《规划》进行评审并顺利通过。2022年8月,以阜阳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实施。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和产值实现倍增,工业结构更加优化,打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4个千亿产业,绿色建筑建材、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4个五百亿产业,制造业规模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优选地、中原地区新兴制造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安徽工业经济新增长极和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到2035年,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实力实现新突破,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建成着眼全国、面向长三角、背靠中西部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五、主要任务
《规划》围绕工业发展重点推进7项任务:一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二是优质企业培育工程 ;三是数字赋能发展工程;四是绿色低碳制造工程;五是开放融合发展工程;六是质量品牌提升工程;七是工业平台提升工程。
六、创新举措
《规划》明确提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绿色建筑建材、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等8大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发展重点,进一步聚焦工业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协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七、保障措施
提出四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要素保障;三是健全机制体制;四是优化发展环境。
八、下步工作
认真落实《规划》内容,细化任务分工,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按时做好《规划》评估工作,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序时推进。
政策咨询科室:政策法规科;联系人:吴峻清;联系电话:0558-25530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